腾讯云的体系化金融反诈能力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25腾讯云城市峰会成都站”的金融业风险治理与AI应用专场中,电信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腾讯云在内的多位专家分享了金融电信网络诈骗真实案例、金融反诈最佳实践、AI应用技术方案,并共同发起体系化金融反诈联合倡议。
金融电信网络诈骗需要体系化对抗手段
据与会专家介绍,金融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呈现高诈骗额+高隐蔽性的新型态势。
一方面诈骗团伙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利用AI攻破层层防护措施,让被骗的高价值人群损失巨大;
另一方面,诈骗团伙的手段花样翻新,隐蔽性越来越强,让即便是非高价值人群的普通民众,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辜参与其中,成了诈骗者的帮凶。因此,金融反诈需要体系化对抗手段。
腾讯云的“事前事中事后”反诈能力
针对这样的态势,会议主办方腾讯云的金融风控高级产品专家郭俊翔,在会上介绍了腾讯云天御金融反电诈产品“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域反诈能力:
事前
基于腾讯云的封装预训练模型结果集,为银行金融账户全面体检,先于诈骗者动手之前,圈定高风险账户,据统计,这一能力可以提前1~3个月预测命中80%以上的涉诈账户;
事中
将反诈能力内嵌至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自动化手段,匹配识别十余种诈骗场景模型, 在动账前的最后100ms,判断是否阻断,必要时止损止付;
事后
对涉诈账户进行分类分级处置,让正常的用户应解尽解应提尽提,让异常用户继续保持管控防范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交由解提模型自动化完成,只有少部分处置交由人工完成,让有效的反诈安全与顺利的业务服务两者取得平衡。
腾讯云天御金融风控高级产品专家 郭俊翔
抓本源,体系化,修内功
会后,据郭俊翔介绍,看似简单合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模型,背后蕴含的是对金融反诈的深刻理解以及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
首先,底层逻辑,要抓住诈骗的本源。即从诈骗者的动机、意图、习惯、模式等方面,识破各种翻新花样,找准不同参与群体,抓住诈骗关键特征。这样,才能尽量在“事前”环节,防患于未然。风险前置的目的,除了尽早发现诈骗团伙的踪迹,圈定反诈范围,也是为了减少银行机构在阻断环节的压力,让更多有效资源集中在关键的阻断阶段。
其次,理念落地,要构建体系化能力。要建立分级分类账户处置机制,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银行账户、手机号码,以不同优先级的差异化方式进行处置,不但要直接关注主动从事诈骗的“坏人”,还要关注被动无意参与洗钱等环节的“好人”。这个过程始终在不断细化,腾讯云已经开始从早期的0-10级体系,细化至0-100分的精准防控。
第三,科技向善,相比诈骗,反诈更要“修内功”。诈骗团伙本就在暗处,在利益趋势下,对新兴技术更敏感,利用也更激进。反诈作为防守方,要想在明处且相对被动的情况下,同样利用科技的力量,用魔法打败魔法,就只能苦练内功。
找规律,做归纳,说人话
以腾讯云的封装预训练模型为例,所谓“大模型风控”,靠后端的训练部分,大模型快速实现从数据到特征的提取,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特征的精准度与鲁棒性,而在靠前端的客户界面,大模型协助:
“找规律”,快速为分散的多位受害人做出画像,进而圈定诈骗团伙正在集中侵害的受害人群体;
“做归纳”,总结出目前主要的诈骗手法,甚至预测未来可能演变出的新手法;
“说人话”,针对不同涉诈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劝阻过程,降低劝阻成本,劝阻也更有效。
从漏斗式反诈模型到反诈联合倡议
梳理下来,不难看出,反诈工作就像是个漏斗:
漏斗靠上的部分,对应着像腾讯云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以强大的科技力量,在早期发现、关注到尽量多的涉诈风险用户;
漏斗中间的部分,对应着运营商、云服务商等基础设施平台,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进一步识别出诈骗团伙的关键动作;
漏斗靠下的部分,对应着银行等直接与“钱袋子”相关的机构,必要的时候,在最后一关为受害者勒紧出口及时止损;
因此,反诈工作如果只是局限在“做好自己”,无法形成联动,更容易被诈骗团伙绕过和钻空子。要想收到成效,漏斗的不同阶段都要努力,尽量减少传递到金融、公安等漏斗最后一环的压力,共同联合形成反诈增益,才能更好动态打击金融电信网络诈骗。
为此,在本次专场会议上,腾讯云联合电信、金融等多个行业的政府、企业、学术界嘉宾,面向全社会发布了《金融科技反诈联合倡议书》,希望全社会能够以反电诈法作为行动基石,在统一领导和部署之下,通过多级联防机制深化前沿技术应用,提升反诈能力。
反诈小口诀
在会后的讨论中,针对于普通民众,如何有效防范金融电信网络诈骗,笔者也和嘉宾们一起总结出了下面四句话,供读者参考: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贪小便宜
核心信息不外露,手机号银行卡
事出反常必有妖,凡事多留心眼
遇事不决问三人,家人同事警察